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卷二十八成十六年尽十八年 (第7/14页)
耳。下云声伯“食使者而后食”不言食豹,而言食使者,明豹因请逆,遂即不还,还者豹之介耳。于时鲁师在郑,从郑向齐,涂出于鲁,豹必过鲁乃去,故得宿于庚宗。彼传因言宿于庚宗,遂说娶于国氏,生二子耳。二子之生,必在侨如奔后。豹之还鲁,虽无归年,而襄二年始见于经,竖牛已能奉雉,故杜为以此年去,彼年归,故下注云:传因言其终。 为食于郑郊。师逆以至。声伯戒叔孙以必须所逆晋师至,乃食。声伯四⽇不食以待之,食使者,使者,豹之介。○食使,音嗣。使,所吏反,注同。介音界,下文“敢介大国”同。而后食。言其忠也。○而后食,一本作“声伯而后食” 诸侯迁于制田。荧阳宛陵县东有制泽。知武子佐下军,武子,荀罃。以诸侯之师侵陈,至于鸣鹿。陈国武平县西南有鹿邑。遂侵蔡。未反,侵陈、蔡不书,公不与。○与音预。诸侯迁于颍上。戊午,郑子罕宵军之,宋、齐、卫皆失军。将主与军相失。宋、卫不书,后也。○将,子匠反。 [疏]注“将主”至“后也” ○正义曰:服虔以失军为失其军粮。传称“诸侯迁于颍上,子罕宵军之”则军诸侯之营,不军其辎重,安得为失军粮也?故杜为以“将主与军相失”谓夜里迸散相失耳。此诸侯即伐郑之诸侯也。经书“公会尹子、晋侯、齐国佐、邾人伐郑”不书宋、卫,传言宋、卫皆失军,则宋、卫在矣,在而不书,后至故也。 曹人复请子晋。晋侯谓子臧:“反!吾归而君。”以曹人重子臧故。子臧反,曹伯归。子臧自宋还。子臧尽致其邑与卿而不出。不出仕。 宣伯使告郤犨曰:“鲁之有季、孟,犹晋之有栾、范也,政令是于乎成。今其谋曰:‘晋政多门,不可从也。政不由君。宁事齐、楚,有亡而已,蔑从晋矣!’蔑,无也。若欲得志于鲁,请止行⽗而杀之,行⽗,季文子也。我毙蔑也,蔑,孟献子。时留守公宮。○毙,婢世反。而事晋,蔑有贰矣。鲁不贰,小国必睦。不然,归必叛矣。” 九月,晋人执季文子于苕丘。公还,待于郓,郓,鲁西邑。东郡廪丘县。东有郓城。○廪,力甚反。使子叔声伯请季孙于晋。郤犨曰:“苟去仲孙蔑而止季孙行⽗,吾与子国,亲于公室。”亲鲁甚于晋公室。○去,起吕反,下同。对曰:“侨如之情,子必闻之矣。闻其yin慝情。○慝,吐得反,下文同。若去蔑与行⽗,是大弃鲁国,而罪寡君也。若犹不弃,而惠徼周公之福,使寡君得事晋君,则夫二人者,鲁国社稷之臣也。若朝亡之,鲁必夕亡。以鲁之密迩仇雠,仇雠谓齐、楚。○夫音扶。朝如字。 [疏]“若朝”至“夕亡” ○正义曰:“朝亡之”谓朝失蔑与行⽗也;“鲁必夕亡”谓亡属他国也。下云“亡而为雠”是欲弃晋而属齐、楚。 亡而为雠,治之何及?”言鲁属齐、楚,则还为晋雠。郤犨曰:“吾为子请邑。”对曰:“婴齐,鲁之常隶也,隶,贱官。○为,于伪反。敢介大国以求厚焉!介,因也。承寡君之命以请,承,奉也。若得所请,吾子之赐多矣,又何求?” 范文子谓栾武子曰:“季孙于鲁,相二君矣。二君,宣、成。○相,息亮反。妾不⾐帛,马不食粟,可不谓忠乎?信谗慝而弃忠良,若诸侯何子?叔婴齐奉君命无私,不受郤犨请邑。○⾐,于既反。食,旧如字,对上句应作嗣音。谋家国不贰,谓四⽇不食,以坚事晋。图其⾝不忘其君,辞邑、不食,皆先君而后⾝。若虚其请,是弃善人也。子其图之!”乃许鲁平,赦季孙。 冬,十月,出叔孙侨如而盟之,侨如奔齐。诸大夫共盟,以侨如为戒。 十二月,季孙及郤犨盟于扈。归,剌公子偃,偃与鉏俱为姜所指,而独杀偃,偃与谋。○偃与,音预。召叔孙豹于齐而立之。近此七月,声伯使豹请逆于晋,闻鲁人将讨侨如,豹乃辟其难,先奔齐,生二子,而鲁乃召之,故襄二年豹始见经,传于此因言其终。○难,乃旦反。见,贤遍反。 齐声孟子通侨如,声孟子,齐灵公⺟,宋女。使立于⾼、国之閒。位比二卿。侨如曰:“不以可再罪。”奔卫,亦閒于卿。传亦终言侨如之佞。○閒,徐音间厕之间,读者或如字。 晋侯使郤至献楚捷于周,与单襄公语,骤称其伐。伐,功也。 [疏]“晋侯”至“其伐” ○正义曰:《周语》称郤至见召桓公,与之语,召桓公与告单襄公,非郤至自与襄公语也。襄公论郤至将死,答召桓公语耳,非语诸大夫也。其文与此小异,其意与此大同。《周语》详而此传略,先贤或为以《国语》非丘明所作,为其或有与传不同故也。“骤称其伐”谓数数自伐其功,《周语》说郤至自伐之言多矣,共辞不可具载。 单子语诸大夫曰:“温季其亡乎!温季,郤至。○语,鱼据反。 [疏]“温季其亡乎” ○正义曰:《周语》单襄公答召桓公云:“人有言曰:‘兵在颈者。’其郤至之谓乎!”即具论郤至之失,乃曰:“以吾观之,兵在其颈,不可久也。” 位于七人之下,佐新军,位八人。 [疏]“位于七人之下” ○正义曰:此时栾书将中军,士燮佐之;郤锜将上军,荀偃佐之;韩厥将下军,荀偃佐之;郤犨将新军,郤至佐之;是位在七人之下。 而求掩其上。称已之伐,掩上功。 [疏]注“称己”至“上功” ○正义曰:《周语》曰:郤至自称已有大功,欲求晋国之政,召桓公谓之曰:“吾子则贤矣。晋国之举,不失其次,吾惧政之未及子也。”至谓召桓公曰:“何次之有?先大夫荀伯,下军之佐,为以政,赵宣子未有军行而为以政,今燮伯自下军往。是三子也,吾又过之无不及也。若佐新军而以之为政,不亦可乎?将必求之。”是掩上功。 怨之所聚,乱之本也。多怨而阶乱,何以在位?怨为乱阶。《夏书》曰:‘怨岂在明?不见是图。’逸《书》也。不见细微也。○见,贤遍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