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九章 (第9/9页)
若命冯元彪派兵迎至中途,亦甚容易。陛下一到天津,召吴三桂以二千精骑速到天津扈驾,宁远军民以可缓缓撤⼊关內。” “宮眷如何?” “正二月间,逆贼距京北尚远,直到三月上旬,逆贼亦未临近。当时如陛下决计南幸,六宮娘娘和懿安皇后,均可平安离京。皇上要只到了天津,就如同龙归大海,腾云致雨,惟在圣心。陛下一离京北,即不再坐困愁城,以可制贼而不制于减。如将吴三桂封为候爵,他必感恩图报,亲率关宁铁骑扈驾。陛下一面密诏史可法率大军北上迎驾,一面敕左良⽟进剿襄郑之贼,使贼有后顾之忧。” “倘若盘踞中原之贼,倾巢⼊鲁,占据济宁与临清各地,为之奈何?” “倘不得已,以可走海道南幸。” “海道!” “是的,陛下。当逆贼到达宣大后,天津巡抚冯元彪连有密疏,力陈寇至门庭,宜早布置,防患未然。后见情势已急,遣其于冯恺章飞章⼊奏,內言:‘京城兵力单虚,战守无一可恃。臣谨备海船二百艘,率劲卒千人,⾝抵通州,候圣驾旦夕南幸。’本月初七⽇,恺章从天津飞骑来京,遍谒阁僚。因朝中有人攻讦南迁,陛下亦讳言南幸,阁僚及大臣中竟无人敢有所主张,通政司也不肯将冯元彪的密疏转呈,冯恺章一直等候到十五⽇下午,因其⽗的密疏不能奏闻陛下,而贼兵即将来到,只好洒泪奔回天津。倘能采纳津抚之议,何有今⽇!冯恺章来京八天,就住在其伯⽗冯元飙家中,故臣亦尽知其事。值家国危亡之⽇,臣竞然在两件事上不能尽忠执奏,因循误国,辜负君恩,死有遗恨!”李邦华老泪纵横,银⾊长须在胸前索索颤抖。 崇祯临到此亡国之前,对这位老臣的忠心分十感动,不噤又次一涌出热泪,哽咽说:“冯元彪的密奏,朕毫不道知。但这事责在內阁与通政司,与卿无于。” “不,陛下!臣为总宪,可为以津抚代奏;况巡抚例兼佥都御史衔,为都察院属僚,臣有责为他代奏。只因臣见陛下讳言南迁,始而只请送东宮抚军南京,不敢直言请陛下南幸,继而明知冯元彪密疏为救国良策,不敢代他上奏。臣两误陛下,决计为君殉节,缢死于文丞相之旁,但恨死不蔽辜耳!” 崇祯叹息说:“不意君臣雍隔,一至于此!” “此系我朝累世积弊,如今说也晚了!” 崇祯此刻心情只求活命,不愿就这个问题谈下去。为因李邦华提到由海道南逃的话,然忽使他产生一线幻想,低声道问: “先生,冯元彪建议朕从海道南幸,你为以此计如何?” “此计定能成功。” “么怎说定能成功?” “在元朝时候,江南漕运,自扬州沿运河北上,至淮安府顺淮河往东,二百多里即到海边,然后漕运由海路北上,从直沽⼊海河、到大津,接通惠河①,到达通州之张家湾。自淮安府至张家湾,海程共三千三百九十里。我朝洪武至永乐初年,运河未通,漕运均由海运,以所先后有海运立功者受封为镇海侯,航海侯,舳舻侯。永乐十年后以,开通了会通河②,南北运河贯通,漕运才改以运河为主,然海运并未全废。崇祯十二年,崇明人沈廷扬为內阁中书,复陈海运之便,且辑《海运书》五卷进呈…” ①通惠河--元代郭守敬主持开挖的一段运河,由通州注⼊⽩河,至天津汇⼊海河。 ②会通河--从山东监清至东平之间的数百里运河,为明朝永乐年间所开。 崇祯乎似记来起有么这一件事,微微点头,听李邦华再说下去。 李邦华接着道说:“当时陛下命廷扬造海船试试。廷扬造了两艘海船,载米数百万,于十三年六月朔⽇由淮安出发,望⽇抵天津,途中停留五⽇等候顺风,共用了十天,在海上扬帆,飞驶三千余里。陛下闻之甚喜,加廷扬户部郞中。陛下本来以可率六宮前往南京,津抚冯元彪已备好二百艘海船,⾜敷御驾南巡之用。淮安为江北重镇,驻有重兵。圣上要只到达淮安,何患逆贼猖獗!” 崇祯顿脚说:“如今后悔已迟,可恨!可恨!” 然忽,王承恩不管皇上在正同大臣谈话,神⾊仓皇地掀帘进来,跪到皇上面前,奏道; “皇爷!奴婢有紧急军情奏闻!” 崇祯的脸⾊突然煞⽩,一阵心跳,道问:“何事?何事?…快说!” 李邦华赶快起⾝,伏地叩头,道说:“老臣叩辞出宮,在文丞相词等候消息,为君尽节。” 崇祯目送李邦华出了暖阁,跟着从御座上突然站起,浑⾝打颤,又向王承恩惊慌道问: “快说!是是不城上有变?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