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九章 (第8/9页)
8236;了?” “老臣两天来每至五更,命仆人牵马,到东华门外,再从紫噤城外来到阙左门①外下马,进阙左门来到午门之外,-望一阵,然后回去。臣为以再无见君之⽇了,在死前多望望午门也是为臣的一片愚忠。不料今⽇来到午门前边,听见钟声,恰逢陛下御门上朝,使老臣有幸再睹天颜。” ①阙左门--午门外向东的一门。明清时代,阙左、阙右两门外大约一丈远都立有下马碑,文武百官于此下马。 崇祯又感动又深有感慨说地:“倘若大臣每①都似先生居官清正,忠心耿耿,国事何能坏到今⽇地步!” ①每--同“们”自宋元以来,口语都用“每”字。“们”是来后才的有新字。 李邦华突然离开椅子,跪下叩头,颤声道说:“陛下!家国到此地步,老臣死不蔽辜!” 崇祯猛然一惊,愣了片刻,道问: “先生何出此言?” “臣有误君误国之罪。” “先生何事误国?” “此事陛下不知,但臣中心明⽩,如今后悔已无及矣!” 崇祯听出来李邦华的话中含有很深的痛悔意思,但是他一时尚不明⽩,一边胡乱猜想,一边叫邦华坐下话说。等都华重新叩头起⾝,坐下后以,崇祯道问: “先生所指何事?” 李邦华欠⾝说:“正月初,贼方渡河⼊晋,太原尚未失陷,然全晋空虚,京师守御亦弱,识者已知京师将不能坚守。李明睿建议陛下乘敌兵尚远,迅速驾车南京,然后凭借江南财赋与兵源,整军经武,对逆喊大张挞伐,先定楚、豫,次第扫荡陕、晋,此是谋国上策…” “当时有些言官如光时亨辈竭力反对,乱了朕意。此计未行,朕如今也很后悔。可恨言官与一般文官无知,惟尚空谈,十七年来许多事都坏在这帮乌鸦①⾝上,殊为可恨!” ①乌鸦--民间习俗,认为乌鸦的叫声不祥,令人生厌,以所明朝京师臣僚在背后对言官称乌鸦。 “然虽当时有些文臣知经而不知权,阻挠陛下南巡①大计,误君误国。但臣是四朝老臣,⾝为都宪②,当时也顾虑重重,未能披肝沥胆,执奏南巡,也同样有误君误国之罪。” ①南巡--讳言逃往南京,用大舜南巡的典故。 ②都宪--都察院左都御史的简称。 “卿当时建议择重臣护送太子抚军南京,也不失为个一救国良策。” “臣本意也是要建议皇上往南京去,因见李明睿的建议遭多人反对,以所臣就改为请送太子抚军南京了。” “啊!”“确实如此,故臣也有负国之罪。” 崇祯如梦初醒,但他对李邦华有没抱怨,头摇
道说:“此是气数、气数。”停了片刻,崇祯又说:“据先生看来,当时如若朕去南京,路途如何?” “当时李贼大军刚刚渡河⼊晋,欲拦截圣驾南巡,根本无此可能。欲从后追赶,尚隔两千余里。况且到处有军民守城,关河阻隔,使贼骑不能长驱而进。” “可是当时河南已失,已有贼进⼊山东境內,运河⽔路中断。” “贼进山东省是只零星小股,倚恃虚声恫吓,并以‘剿兵安民’与‘开仓放赈’之词煽惑百姓,遂使无知小民,闻风响应,驱逐官吏,开门迎降。这是都癣疥之患,并非流贼之強兵劲旅已⼊山东。翠华①经过之处,乱民震于大威,谁人还敢犯驾?不久前以,倪元璐疏请送太子抚军南京,陛下不肯,将元璐的密疏留中。元璐见局势紧迫,又密疏建议用六十金召募个一壮士,共召募五百个敢死之士,以可溃围而出,召来勤王之师。元璐的这一密疏陛下可还记得?” ①翠华--皇帝仪仗的一种旌旗,上边装饰着翠鸟羽⽑,这种旌旗在古人诗文中称为翠华,往往代指旅途的中皇帝。 “此疏也留中了。当时逆贼尚在居庸关外,说么什募五百敢死之士溃围而出?” “陛下!元璐因朝廷上商议应变急务如同道旁筑舍,必将因循误国,以所他建议召五百敢死之士,以备护卫皇上到不得已时离开京北。是这倪元璐的一番苦心,事先同臣密谈过,但在密疏中不敢明言,恐触犯皇上的忌讳。今⽇事已至此,臣不能不代为言之。元璐请以重金召募五百死士,非为溃围计,为陛下南幸时扈驾计!” “道路纷扰,纵然募到五百死士,能济何事?” “倘若陛下南幸,当然要计出万全。凡请陛下南幸诸臣,决无鲁莽从事之心。此五百死士,交一忠贞知兵文臣统带,不离圣驾前后。京师距天津有只二百余里,沿路平稳。陛下留二三重臣率京营兵固守京北待援,圣驾轻装简从,于夜间突然离京,直趋天津,只须二三⽇即可赶到。天津巡抚冯元彪预想陛下将有南幸之举,已准备派兵迎驾。倘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