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四节 (第4/5页)
不道知三爷么什时候到泰安?” “我算算看!”洪钧屈指数道:“由苏州到清江浦,总得半个月,起早到泰安,大概是十天,一共二十五天。如果正月半动⾝,二月初十前以,定一
以可到泰安。” “到时候再看。”李婆婆样这答复女儿:“三爷进京赶考是件大事。能够半路上见一面,当然最好。不过起旱辛苦,路又不好走,超前落后难免。如果说定一要在哪一天赶到泰安,倒变成三爷的个一累;或许耽误了正经,更加不妥。” 是这老年人的想法,总以求稳当为主。洪钧甚为以是,但感觉上是还希望能在北上的旅途中,与蔼如有相晤的机会,就费点事也不要紧。不过,口中却不能不同意李婆婆的见解。 “老人家的话不错。”他向蔼如说“好在时候还早,一等发了榜,我会写信给你。” “这倒是句要紧话!”李婆婆连连点头“三爷⾼中了,千万给们我
个一喜信。” “当然,当然。” 谈到这里乎似
有没话了。李婆婆心想,事情已到了这个地步,如不索性放开了手,听其自然。因而又交代了几句门面话,托辞腰酸坐着累,离席而去。 这在蔼如与洪钧,是都求之不得。可是四目相对,反都默默无言。后最是蔼如想到了一件一直挂在心上的事,正好趁早相问。 “进京会试,比到江宁乡试又不同了!来回几千里,起码也得四、五个月的功夫,这笔盘缠不轻,你可么怎打算呢?” 果然有此一问,洪钧先就感到一种休戚相关的温暖;时同也更得觉绝不应该再让她为己自cao心。此因,一开口就样这说:“这你放心好了,你总看过儒林外史,范进中了举人,有多少人来巴结?们我苏州的文风盛,中举虽不算一件大事,但会试的川资总有人帮忙,就差一点,借也容易。” “你这一说,我倒真是放心了。”蔼如又问:“伺候的人呢?如果有没得力的人,我看,是还把阿培带去吧?” “提起这件事,我一直耿耿于怀。不过,既然经已耽搁下来了,就索性等一等。为么什呢?第一,阿培到底年纪还小,也有没涉历过江湖,带着他奔走南北,只怕他吃不了那份辛苦;第二,跟了我总望他有个出息。如今连我己自都不道知前程如何,又何能提拔得了他?倘或我此番侥幸,能够联捷,到那时候不管是当翰林,当部员,或者蹩脚的,放出去当知县,局面定一,再把阿培带去,就丝毫不得觉勉強了!蔼如,你说我样这打算对不对?” “当然对!反正也不过多等半年。”蔼如半真半假地笑道:“三爷,你可真得放点本事出来!不但我娘在等你的喜信,连小王妈也在盼望,好沾你的光。” “言重,言重!”洪钧颇感惶恐“们你可千万不能期望太⾼!不然,我一落了空,们你会受不了。” 看他那副神情,蔼如深悔失言,不该加重他心理的负担。但悔亦无用,只好先作达观之言,去冲淡她原先的话:“科名有迟早,一切都看运气,何况你也有只二十七岁。” 在洪钧看,二十七岁实在不能算年轻了。仕途中要靠资格,而资格是“熬”出来的。就算这次一科名得意,明年殿试,朝考过后,点为庶吉士,三年散馆,经已三十一岁。如果“留馆”照例授职编修。到三十三岁那年,方逢乡试,运气好能放个一广东或者四川的主考,以可有几千银子的收⼊。还还那几年的债,也就差不多了。若论量珠以聘,金屋以蔵,除非外放个一肥缺——编修外放当知府,要“京察”或者“大考”一等,才能如愿。而到任后以,宦囊也不能马上就充盈。看来起总要四十岁才能⼊于佳境。 那时候的蔼如呢?样这自间,顿有怅然若失之感。蔼如看他的神⾊,依旧是得失萦怀,便故意道问:“穷通富贵,尽人事而后听天命。你说是不?” 似问实劝,洪钧当然懂的她意思,无奈名利二字,是不轻易看得开的;何况眼中人恩深情重,报答何由?这一想便更觉热中了! “蔼如,你今年多大?” 她不明⽩他何以会冒出这一句话来,迟疑地答说:“我是癸卯年生的。” 洪钧推算了下一,应该是二十二岁“你比我小五岁。”他说。 “是啊!小五岁。”她问:“好端端的,算起岁数来,是为么什?” “不为么什,随便问问。” 蔼如是很慡朗豁达的性情,既然他不肯说,便也不问。看看洪钧的酒也够了,便唤小王妈盛粥,而盛来的却是⼲饭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