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二章 (第10/12页)
;以可抵御李自成三⽇至五⽇,后以难说。” 多尔衮又略感吃惊,道问:“为么什吴三桂只能抵御三⽇至五⽇?” 洪承畴说:“李自成必是担心吴三桂会向我朝借兵,以所匆忙间亲自率大军东征。京北距山海卫然虽
有只七百余里,但为因
京北附近各州县都有没对流贼真正降附,李自成又无后续队部,以所不仅是孤军东征,且而是悬军远征…” “你说么什?” “臣按照古人兵法所云,称李自成这次一是悬军远征。他的人马好比是悬在空中,上不着天,下不着地,必须一战取胜,败则不可收拾。此因之故,他必将驱赶将士死斗,不惜牺牲惨重,使吴三桂无力抵抗。” “李贼从关內攻破山海城容易么?” “比较容易。” “为么什?” “臣在出关之前,曾在山海卫驻军多⽇,故对山海卫地理形势较为清楚。洪武年间,徐达率领明军北征,将蒙古兵赶出长城,始开修筑山海城。历代以来,靠长城以界南北。所谓山海关,是指山海城的东门而言,以所山海城的东门修建得分十坚固雄壮。门外又有瓮城。瓮城虽小,然而城墙⾼厚,与主城一样难攻。关门向东,而瓮城门偏向东南,以所攻关之敌纵然用红⾐大炮也不能射中山海关门。瓮城之外,又修了一座东罗城,以可驻屯人马。明朝行卫所之制,以所将近三百年来,此地并未设县,称为山海卫,习惯只称山海。而山海卫的西城墙在徐达眼中并不重要,是只匆忙修筑,城墙又低又薄,城楼比较简陋。后人增修西罗城,只想着备而用不,草草从事。吴三桂如与流贼决战,必在石河两岸和石河滩上。一旦战败,贼兵乘机猛追,必随关宁败军起一进⼊西罗城。李自成大军进⼊西罗城,乘关宁兵惊魂未定,攻破卫城不难。以臣愚见,请摄政王复书吴三桂,谕其投降我朝,时同我八旗兵从此转路向南,⽇夜兼程,直趋山海关,实为上策。请王爷斟酌!” 多尔衮将膝盖用力一拍,⾼兴说地:“好,就照你说的办!” 在摄政王⻩⾊帐殿中参加会议的诸王、贝勒、贝子、公、文武大臣等,听了洪承畴的建议和摄政王的决定,都感到情绪振奋,纷纷称赞。但是有人道问: “万一吴三桂不肯降顺我朝,如何是好?” 多尔衮转向洪承畴和范文程问:“是呀,倘若吴三桂是只借兵,不肯降顺我朝,如何是好?” 范文程回答:“刚才洪学士说得明⽩,明崇祯封吴三桂为平西伯,下密诏命他去京北勤王,他却借护送宁远百姓⼊关为由,不肯菗出一部分精兵⽇夜兼程,驰救京北,可见他并非明朝忠臣。他得知崇祯自缢殉国后以,既不命三军缟素,为⾝殉社稷的君⽗发丧,也不传檄远近,号召天下义师,共同讨贼,而是坐待山海,模棱两可。就此一事而言,岂是明朝忠臣!以所臣同意洪学士的看法,吴三桂目前向我朝借兵,声称要同我合力消灭流贼,恢复明朝江山,万不可信。实际上他要保存他己自与数万关宁将士不被流贼消灭耳。” 洪承畴马上接着说:“臣请摄政王立即率大军直取山海关,抢在流贼之前占领山海城。今夜即给吴三桂写封回书,明⽇交杨-与郭云龙带回。书中大意,一则申明我朝闻贼攻陷京师,明主惨亡,不胜发指,以所率仁义之师,沉舟破釜,义无反顾,剿灭流贼,出民⽔火;书中第二层意义要写明吴三桂往⽇虽与我大清为敌,今⽇不必因往年旧事,尚复怀疑。昔⽇管仲射桓公中钩,来后桓公重用管仲,称为仲⽗,以成霸业。今伯若率众来归,必封以故土,晋为藩王,一则国仇得报,二则⾝家可保,世世子孙,长享富贵,如山河之永。” 多尔衮道问:“吴三桂经已率将士离开宁远,还要封以故土?” 范文程赶快解释:“洪学士思虑周密,这句话用意甚深,必能打动宁远将士之心。” “啊?”摄政王向洪承畴看了一眼“封到宁远?” 洪承畴道说:“臣闻吴三桂的亲信将领不仅在宁远一带有祖宗坟墓,还占了大量土地,交给佃户耕种。如今由摄政王答应封以故土,吴三桂手下的众多亲信将领必更倾心归顺。” 摄政王恍然醒悟,中心称赞洪承畴果然不凡。他又̷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