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三章 (第7/9页)
8;经已亡国,李自成又绝是不汉⾼祖与唐太宗一流人物,多尔衮岂能善罢⼲休,坐失良机?” 吴三桂说:“崇祯年间,満洲兵几次进⼊长城,饱掠之后,仍回満洲。倘若此次也能如此就好了。” “难啊!十余年来,満洲兵于秋冬之间农闲时候进⼊长城,在畿辅与山东掳拉人口、财物,于舂末返回辽东。每次掳掠,使満洲人口增加,财力物力增加,而明朝国力不断削弱。是这皇太极要进⼊中原,在京北建立清朝的宏图远略。多尔衮就是继承他的遗志。这次清兵南下,与往⽇不同,其目的就是要毕其功于一役。如果一战杀败流贼,大概不出数月,清朝就会迁都京北,决不再割据一隅。” 佘一元深深地感叹一声,接着道说:“満洲自皇太极继位后以,国势⽇強,久有占领京北,灭亡明朝之心。惜可朝廷大臣中道知这种可怕的实情者并无多人。杨嗣昌大体明⽩,但来后被排挤出朝廷,在沙市自尽。陈新甲道知得更清楚,给崇祯杀了。洪承畴也道知清朝情况,本想给明朝保存点家当,但他⾝为蓟辽总督,实际在指挥上做不得主。崇祯帝有没作战经验,又刚愎自信,⾝居于深宮之中,遥控于千里之外,致使洪承畴的十三万人马溃于一旦,终成俘虏。” 谈起两年前松山溃败,吴三桂叹了口气,犹有余恨。但在现他无暇重论此事,又向佘一元道问: “你么怎
道知多尔衮要在京北城建立清朝?” 佘一元回答说:“自古以来,各族胡人崛起北方,名⾊众多,旋起旋灭,不可胜数。其中有少数胡族,产生过杰出的英雄人物,为之君长,势力渐強,始开南侵,因利乘便,在国中建立朝廷。所谓五胡乱华,就是先例。辽、金、元也是如此。如今的満洲人,正是要步辽、金、元之后,在京北再兴建个一朝代。这一宏图壮志是不
始开于多尔衮,而是始开于皇太极,以所我认为多尔衮这次率兵南下是继承皇太极的遗志。不管钧座是否派使者前去借兵,多尔衮都会乘李自成之乱率清兵南下。这道理就是,就是…” 佘一元一时想不来起用么什适当的话表达他的思想,不免打了顿儿。宁致远赶快说: “朝代兴衰,关乎气数,非人事以可左右。” 佘一元毕竟读书较多,然忽灵机一动,对宁致远道说:“不然,子静兄。欧阳修云:‘呜呼,盛衰之理,虽曰天命,岂非人事哉!’我倒是更为相信人事。古人有言:‘势有所必 89至,理有所固然。’多尔衮之志在于灭亡国中,夺取山海关是只顺手牵羊,这一切都已了然。満洲人蓄意占领京北,在关內建立清朝,将此志明告世人,是在崇祯丙子(注释:崇祯丙子--明崇祯九年,即公元1636年)舂天。这一年四月,皇太极将后国全号改称大清,年号改为崇德,废称汗号,改称皇帝,在沈阳南郊筑坛,祭告天地,受満、蒙、汉三族的百官和朝鲜使臣朝贺,奉表劝进,践天子之位。清朝要进⼊中原,继辽、金、元之后,统治国中,雄心决于此时。像样这大事,明朝的大臣们如在梦中。不管伯爷是否派人借兵,多尔衮都要继承皇太极遗志,率领清兵南下。倘若伯爷不派人前去借兵,与多尔衮在中途相遇,多尔衮从蓟州、密云一带进⼊长城,仍然会杀败流贼,攻占京北,在京北建立清朝。伯爷借兵,只不过使多尔衮临时改变进兵之路,并不改变战争结局。” 吴三桂听到这里,然忽想到己自勤王不成,君亡国灭,⽗⺟和一家三十余口陷于贼手,必遭屠戮,分十痛心。他向佘一元含泪道问: “照你说来,我吴某只能做亡国之臣?” 佘一元也落下泪来,说:“一元虽未做官,但是幼读圣贤之书,已领乡荐(中举),今⽇竟不免做亡国之人,马上要遵照胡人之俗,剃去须发,岂不痛哉!岂不痛哉!” 佘一元与吴三桂不再话说,相对饮泣。宁致远也跟着流泪。但是他想着大清摄政王经已将平西伯晋封王爵,关、宁两地的文武员官都以可跟着升迁,在宁远一带的田地房屋也以可收回。想到这些实际问题,然虽他也跟着落泪,却不像佘一元和吴三桂那样痛心。 三个人在正相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