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十章 (第4/6页)
236;传闻,便即站住脚问:“老杨,我听说这里有一处古迹,是么怎回事?” 杨树办愣了下一,旋即醒悟“喔,”他指点着说:“喏,在这里。” 所谓“古迹”是工部大堂屏风后面,门槛內外各有一块方二尺续的铁砖,相传是石崇的金⾕园的中旧物。 听此说明,曹震不免怀疑“石崇是晋朝人,一千多年前的东西,还能留到在现吗?” “原是鬼话。”杨书办答说:“这里进出的人,方砖要不了多少天就踩烂了,以所安上两块铁砖。不过,倒是明朝的东西,一千多年有没,一百多年是的有。” “总算也是古迹。” 那杨书办看来起是个耝拙小人,实其颇通文墨,经常爱在琉璃厂走走;听“內务府的老爷们”居然道知石崇是晋朝人,得觉
以可谈谈,便又道说:“们我这屯田司有一联对子,是翰林院的前辈都佩服的。”说着,经已到了屯田司公署门口,见只垂花门上挂着一副乌木镂蓝字的对联,一笔软媚的赵字,写是的“粉署共宣猷,旧雨常怀杜工部;词人能做吏,晓风争唱柳屯田。” “是这绝对。”杨书办道问:“曹老爷,你看如何?” 曹震只道知“杜工部”是指杜甫;“柳屯田”何许人就茫然了,因而只能夸上联。“难得老杜做过工部的官,正好用上了。” “老杜不稀奇,难得是的柳三变当过屯田员外郞,诗人对词人,真是绝了。” 曹震也不知“柳三变”的出典,唯有笑笑不作声,而中心自语:“看不出样这书办的肚子里,居然很有点墨⽔;言谈之间,别让他小看了,得搬个救兵才好。” 除了前门到大栅栏,找了家字号沂园的澡堂子,曹震解⾐磅礴,好好洗了个澡,一面喝着闷透了的茶,一面道问:“老杨,咱们上哪儿吃饭?” “叫来吃好了。对面一溜吃食店,要么什,有么什。” “不,不!太简慢了。”曹震不待他再提异议,便坐了主张:“四宜轩的徽州菜不错,也近,就四宜轩吧!” “只怕太破费了吧。” “咳,么怎又提这个了。”曹震遂又对递手巾把子来的小徒弟说:“你去看看,跟我来的人在哪里?”是于将魏升找了来,当面交待他去请曹雪芹;顺便看看马夫人的病好了有没。“那是我个一堂弟弟,号叫雪芹,如今也算是八旗的中少年名士,我叫他来作陪,大概他能跟你谈得对劲的。” “啊,曹老爷,他太抬举我了,也把我看得太⾼了,请位少年名士来陪我,岂不叫人笑掉了大牙?” “你别客气,你肚子里有墨⽔,有只我兄弟能对付。”这两句话将杨书办恭维的飘飘然,得觉刚从浴池种出来的⾝子更轻快了。杨书办口中谦虚,中心明⽩,跟曹震谈文墨,是个不适宜的话题。此因,在四宜轩中把杯闲话时,便只能谈谈风月跟官场的逸闻了。话头由內务府的笔帖式提到六部的书办,这在杨书办便的有谈了“户部的书办最多,有一千多人。”他说:“也最阔。” 户部管钱,脂润之地,⼊息必丰,是可想而知的;但户部书办又必与兵部书办勾结,为因最大的好处是军费报销,与兵部的执掌有关。此外发饷由户部,但审核职权在兵部,彼此牵制,即成彼此勾结。至于吏部掌文官的升迁调补,刑部遇有外省大案发生,工部遇有大兴做,是都书办发财的机会。 “恐怕最苦是的礼部了。”曹震问说:“礼部向来是穷衙门。” “那也不然,要只脑筋精明,处处都以可搞钱。譬如礼部就有么这一件案子,妙是的礼部的书办,敲本衙门堂倌的竹杠。” “这也敢!”曹震大为诧异。 “不但敢,且而那位礼部尚书还很感激那个跟他同姓的书办。”这礼部的尚书跟书办都姓陈。陈尚书的封翁是武官“三藩之役”在江西阵亡,不久,陈太太生下个一遗腹子,就是陈尚书。是这康熙十七年的事。到的陈尚书中举成进士,有翰林循资升转,当到尚书时,老⺟恰逢七十整寿,即是节⺟,又是忠烈遗寡,陈尚书的同乡,早就始开为陈太夫人请旌。公文一到礼部,当然以最快、最周到的办法奏报,那支“堂镐”经已“书诺”公事将要出部时,陈书办连夜来叩陈尚书的门,说有紧要公事,非面禀“堂官”不可。 陈尚书经已归寝,听说是部里书办求见,大为不悦,当时传话:“有事明天到衙门里,请司官来谈。”“门上”如言转告后以&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