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终卷之章长安曼陀罗  (第5/8页)
    盘缠都用光了。    目前仅仰赖大唐国所给的衣粮,勉强维生。    “非只转蝼命于壑——”“蝼”指的是蝼蛄。    空海将逸势自身比喻为蝼蛄。    我或将如蝼蛄被丢弃在山沟底下,这难道不是大唐国的一大遗憾吗?儒学虽还未学成,多少还学得音乐琴律。音乐虽然不是什么大学问,却霆力万钧,可以惊天地泣鬼神。如今,我满心期待,将此妙音流传日本。    且应允我返回日本吧。    奏文大意如此。    阅读空海当场写就的奏文,逸势一副脸上无光的模样。    “逸势啊…”空海才刚开口,逸势就打断他的话头“空海,没关系。”逸势说。    “事情本来就是这样…”逸势勉强挤出笑容。    写此奏文的时候,空海自身所设定的想法,会依书写而衍生出下一个想法,然后,那想法便一路自行奔驰。    走笔——大概就是这样吧。    然而,抽离逸势的感情,光就文章本身来说,空海写得十分漂亮,想要增减都不可能。此点,逸势十分清楚。    逸势将空海帮自己捉刀的奏文拿在手上“不过,我想对你说句话。”逸势喃喃自语。    “空海啊,你的缺点就是文才太好了。”    【十】不久之后,空海前往晋见宪宗皇帝。    面圣场所在宫廷的晋见间。    逸势、远成也在现场。    形式上,是来自日本国的使者远成带着两人前来晋见。其实,是宪宗方面提出带领空海同来的要求。    “你是空海吗?”御位上传出宪宗问话。    “正是。”空海用平常的声调点头响应。    逸势和远成由于紧张过度,此刻,两人在空海身旁微微颤抖。    “你的事,朕听说了。”顺宗的声音十分响亮。    当然,宪宗并未患病。    对空海和逸势的归国请愿,他尚未响应。    按理来说,应该是请愿通过了再拜见,然而,此时两人尚未收到允准通知。    “太可惜了。”宪宗说。    到底什么太可惜,宪宗没有明说。    “听说,你写得一手好字。”宪宗兴味盎然地凝视此位异国沙门。    在长安,也就是大唐密教界,空海已是第一人。    宪宗对此也很清楚。    “听说,惠果阿阁梨的碑文也是你写的。”“是的。”对此,空海点头称是。    “朕读了你的奏文。”宪宗看似仍在评估空海,始终凝视着空海。    “文章写得很了不起。”此时,宪宗制造出日后以“五笔和尚”之名流传于世的空海传说。    【十一】“朕有事相求于你。”宪宗说。    “什么事呢?”“请你题字。”“题字?”“不错。”宪宗点了点头,又向旁边的侍者使了个眼色。    是事先安排好了的吧。    侍者趋近,说:“这边请。”催促空海等人挪步。    宪宗起身,走了出去。    空海等人被催促着,随行在宪宗后面。    踏着石砌地板前进,不久,前导的宪宗等人走进一个房间。    空海、逸势、远成则在稍后进入屋内。    房间约三间四方。(译注:间为日制长度单位,约1.818公尺左右。)正面是一片白壁,以两根柱子每隔一间隔出三面墙壁。    右侧两面还是簇新的,左侧一面看来颇老旧。老旧壁面上,写有文字。仅此旧壁有题字,右侧两面新壁,则空无一字。    壁前已准备好龙椅,宪宗在那儿坐了下来。    “看。”宪宗说。    空海跨步向前,站在旧壁面前。    宪宗和其身边围绕的三十余人,用评价般的眼神凝视空海。    你可知道这是什么——众人以这样的视线包围空海。    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。    譬如朝露,去日苦多。    慨当以慷,忧思难忘。    何以解忧,惟有杜康。    书法写得十分恣畅。    笔端自由移动,任思绪游荡,却一点也没有破绽。    真是了不起的书法大作。    “这是曹cao大人的诗——”语毕,空海吞咽下文般地闭住了嘴。    宪宗身旁的侍者们,发出“喔——”的低沉赞叹声。    ——空海到底有多少能耐?用此种眼神凝视空海的侍者们,对于空海能说出此诗作者,似乎感到非常惊讶。    来自日本国的僧人,为何连这种事也知道?的确,那是近六百年前建立魏国的曹cao,所作的《短歌行》。    曹cao还被称为“横槊诗人”据说,只要脑海浮现诗作灵感,即使在沙场上驰骋,曹cao也会将槊横放,当场悠然写出诗作来。    《魏书》中也记载:御军三十余年,手不舍书。昼则讲武策,夜则思经传。登高必赋,及造新诗。被之管弦,皆成乐章。    曹cao所作的这首诗,还有下文,此处仅到㈠性有杜康”为止。    看到空海似乎还有话说“怎么了?”宪宗问。    “有个地方不明白,我正在思量原因何在?”“什么不明白,请说。”“那就是,为何此处会有王羲之大人的书法呢?”“空海啊,为什么你知道这是王羲之的书法?”宪宗问。    身边侍者们一片惊呼、宪宗不由自主地追问,都是合情合理的。    王羲之是距此时四百年前的古人,其出生地也距离长安很远,是位于山东琅琊。    他是东晋的书法家。    可以说,在空海入唐那时,直至今日,无论中国或日本,他都是最负盛名的书法家。    然则,现代并未留下王羲之真迹。    建立大唐王朝的太宗,酷爱王羲之书法,曾从王羲之七世孙僧人智永手中取得真迹。    此真迹正是有名的“兰亭序”    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日——至山阴县赴任的王羲之的住所,广邀文人墨客,举行曲水流觞之宴。当时,聚会地点正是名胜“兰亭”    是日,与会诸人,各自写诗题字,汇集成卷。王羲之则亲自提笔写序,放在卷首。    此正是“兰亭序”    太宗驾崩之时,遵其遗命,将“兰亭序”殉葬于昭陵。此书法从此不见天日。    后世,仅留下碑文拓下或临摹的“兰亭序”想见到王羲之真迹殊为不易。    空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